第9章 朝代背景(1 / 3)

要想挣钱,就得先对这里的行情有所了解。

原主的记忆中,关于县城的少得可怜,邵云安必须得自己亲自来瞧瞧。

永修县的面积在燕国算不算大,邵云安无从比较,不过倒是挺热闹的。

这或许也与永修县的地理位置有关。套用未来的一个形容词,就是“交通枢纽中转地”。

逛过两条街,邵云安看到了一处外形比较特别的建筑。

仔细一瞧,大门牌匾上写着“永修书院”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

他知道这里是哪了,王枝松应该就是在这里读书。

燕国的科举制度分为两种形式。

通常,凡是在官府认定的学堂里读书的学子,都是童生。

可是,要考秀才却是要先通过一次正式的童生郎认证考试。

只有通过了县试和府试才能算正式的童生郎,也才有考取秀才的资格。

正式报考秀才时,还要有所读学堂出具的担保(证明)书。

这种担保书都是由直接教授学识的夫子提供。

只要你在学堂里读书,考过童生郎,夫子都会给出具这么一份担保书,除非本人声名狼藉。

这样的方式面向的多是寒门学子。

若是在州府以上的国子监中读书,可掠过童生试这一环节,直接参加三年两次的秀才考试。

若是在京师的贡院读书,只要能从贡院毕业,就有了当官的资格,地位相当于举人。

可直接当官,也可以继续往上考,当更大的官。

另外还有一种资格是由德高望重的大儒做推荐,也可掠过童生试,直接从秀才开始考。

不过这两种方式对寒门子弟来说却是困难重重。

首先,无论是国子监还是大儒推荐,这样的人必须是极为优秀的。

国子监进出都非常的难。

能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自小接受的教育程度绝对不是一个从村子里走出来的寒门子弟可以比拟的。

而大儒的推荐,又有几个寒门能有机会接触到大儒级的人物?

燕国的科举可以看作是门阀世家推荐制,向完全的科举制过渡的一个阶段。

国子监、大儒的角色,就类似于曾经的门阀世家。

各地隶属于朝廷的学院,又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的可能。

能读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读书人的地位也相当的高。若是有功名在身,那就更不一般。

在燕国,士农工商中,后两者的划分没有那么分明,商人在燕国的地位也没有那么不堪。

燕国也没有重农轻商一说,但士却绝对是高人一等的存在。

不管是前朝还是本朝,科举的选拔都极为严格。

即便是从国子监中出来的学子,能考取贡士,进而有希望进入殿试成为进士,真正迈入官场大道的,也是凤毛麟角。

每三年一次的科举,成为进士的学子少时只有几十人,多时也不过一两百人。

真正的万里挑一。

而能中进士的,一半以上是从国子监及大儒推荐的人才中选拔出来的。

秀水村百年来只出过两位秀才。

两位秀才一位属赵氏、一位属王氏。

也是因为这两位秀才,赵氏一族和王氏一族才在原本以孙氏为主的秀水村,成为了可以自成一族的大族。

对寒门子弟来说,能过童生试首先就是一种荣耀。

童生试与秀才考试都是三年两次,不过是错开的。

要先取得童生试的资格,才能考取来年的秀才试;拿到秀才的资格才能参加三年一次的正式大考。

王枝松15岁就过了童生试,这在很多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五五中文网】 www.5w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