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来自公社水产技术站的技术员,被派到了红星渔村。
前来对陈峰的这个滩涂开发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技术指导。
起初,这两位科班出身的技术员,对陈峰这个毛头小子,还抱着几分轻视的态度。
他们以为,这不过又是一个凭着一腔热情,异想天开的门外汉。
陈峰将他那份早已被完善了无数遍的规划图,和完整的生态循环养殖理念,摆在他们面前。
两位技术员,彻底呆住了。
图纸上那些精密的计算,巧妙的布局,以及闻所未闻的循环理念。
让他们几十年来在书本上学的那些知识,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小同志,这个生态循环的理念,是谁教给你的?”
其中年纪稍长的技术员,用颤抖的声音问道。
“自己琢磨的。”
陈峰的回答,云淡风轻。
两位技术员对视一眼。
眼前这个少年提出的,绝不是什么异想天开的事情。
而是一套极具前瞻性,足以改变整个近海养殖业格局的伟大构想。
他们当即就拍板,公社技术站将会对这个项目,进行全力以赴的技术支持。
陈峰的理念和技术,得到了最权威的认可。
他们坐下来,开始对整个项目的启动资金,进行初步的预算。
最现实的麻烦,却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两位技术员拿着算盘,噼里啪啦,计算了整整一个下午。
“小峰同志,我们仔细地算过了。”
“按照你这个规划图的规模和标准,光是第一期工程,修建蓄水池、虾池和那道最关键的拦水堤坝,所需要的水泥、石料和人工费用。”
“初步估算,就需要至少五千块钱。”
“这还仅仅是基础设施的投入。后期购买鱼苗、虾苗、贝苗和藻类种苗,还需要另外一笔巨大的开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