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但是所有权还是国家的,你只有展览权。”
这个条件不错,陈峰要的就是个名分。
“还有,打捞费用怎么算。”
“这个可以申请专项资金。”
“或者采取合作的方式,收益分成。”
陈峰心里有数了。
博物馆开业后的第三天,一个不速之客找上门来。
来人四十多岁,戴着金丝眼镜,一身得体的西装。
“陈先生,久仰大名。”
“您是?”
“我姓孙,从香港来的。”
香港来的,陈峰立刻警觉起来。
这年头,香港商人在内地可是香饽饽。
“孙先生找我有事?”
“听说陈先生精通水下打捞。”
“略懂一些。”
“我想请陈先生帮个忙。”
孙先生拿出一张照片。
“这是我祖父的船,四十年前沉在这一带海域。”
“船上有一些我家的传家宝。”
陈峰看了看照片,是一艘不大的货船。
“孙先生,打捞沉船可不是小事。”
“我知道。”
孙先生又拿出一张支票。
“这是五十万定金,事成之后,再付五十万。”
一百万,这在八十年代是天文数字。
但陈峰没有立刻答应。
“孙先生,我能问一下,船上到底有什么吗。”
“一批玉器,都是我们孙家祖传的。”
玉器,陈峰心里盘算,如果真是好玉,价值肯定不止一百万。
“我需要考虑一下。”
“没问题,这是我的名片,想好了联系我。”
孙先生走后,陈峰把名片翻来覆去看了半天,纸张质地考究得很,烫金字体,香港汇丰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专属定制。
这种名片一张的成本就要两百港币,内地一个普通工人三个月工资。
李浩凑过来瞄了一眼。
“峰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