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与诸君,与大夏共存亡!”
退朝之后,风暴骤临。
北疆,朔州。
罗刹北疆军团并未给大夏太多准备时间。就在宣战后第五日,数以万计的罗刹步兵,在数百门火炮的掩护下,对朔州外围防线发起了潮水般的猛攻。他们的战术简单而粗暴——用火炮覆盖,再用密集的“灰色牲口”(农奴步兵)消耗守军弹药和精力。
朔州守将依托加固后的城防和充足的“猛火油”储备,顽强抵抗。城墙上下,再次被火光与硝烟笼罩。罗刹人的进攻势头虽然被遏制,但压力巨大,守军伤亡与日俱增。
西线,玉门关。
几乎在同一时间,准噶尔主力骑兵混同着更多的哥萨克小队,对玉门关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突袭!他们放弃了正面强攻,而是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分成数股,试图寻找防线薄弱处渗透,目标直指关内的物资仓库区!
幸好,陈芝儿设计的“地听瓮”和预警系统发挥了作用。深夜,监听士兵听到了远处地下传来的微弱掘进声,警铃大作!守军立刻反应过来,一边加强地面巡逻,一边组织工兵反向挖掘拦截。同时,外围的“火雨网”数次喷发,将试图趁夜靠近的准噶尔骑兵烧得人仰马翻。
玉门关,如同一个布满尖刺的堡垒,让敌人无处下口。然而,敌军主力依旧在外围盘旋,伺机而动,关内守军神经紧绷,不敢有丝毫松懈。
京城,皇贵妃署理政务处。
唐若雪面前的案几上,堆满了来自朔州、玉门关以及北地的紧急文书。朔州要求更多的箭矢、伤药和替换兵员;玉门关要求更多的“猛火油精”和守城器械;北地厉欣怡则要求更多的工匠、铁料和资金以扩大生产。
每一份文书都代表着迫在眉睫的需求和巨大的压力。唐若雪运笔如飞,一道道协调指令发出,调动着帝国庞杂的资源。她巧妙地利用“新政”赋予的权力,打破部门壁垒,甚至直接与江南世家大族沟通,以未来的税收优惠为条件,换取他们立刻组织民间工坊生产军需。她的平衡之术,在战争的极端压力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北地,油田军管工坊。
厉欣怡回到了这片她视为战场的地方。军管令下,秩序森严,但产能提升的瓶颈依然存在。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引入流水线作业法和标准化零件生产。这是她从叶凡偶尔提及的现代管理概念中得到的启发。
她将复杂的炼油和器械制造过程分解成数十个简单的工序,每名工匠只负责其中一环。同时,她强制要求格物院协助制定所有关键零件的标准尺寸和规格。起初,习惯了传统方式的工匠们怨声载道,但在厉欣怡的铁腕和重赏之下,效率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新的炼油塔和猛火油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生产出来。
格物院,机密工坊。
陈芝儿和她的核心团队,已经连续工作了数个昼夜。一个简陋的、冒着黑烟和白气的蒸汽机原型,被安装在一个加固的铁制车架上,带动着两个巨大的后轮缓慢地转动。虽然速度慢得可怜,噪音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