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闹剧刚在闪光灯里冷却半小时,顾氏就急着换“剧本”——把“唐代香炉修复成果展”仓促包装成“文物保护论坛”,试图用行业话术盖过丑闻。展厅入口的电子屏还在闪烁着改稿痕迹,苏晴已经换上香槟色丝绒礼服,钻石项链在颈间晃得人眼晕,可攥着话筒的指尖早掐进掌心,眼神每隔三秒就往门口扫一次,像只惊弓之鸟,强装的镇定下全是慌乱。负责控场的顾氏副总站在她身后,冷汗浸湿了衬衫下摆,却还在低声嘱咐:“撑住,董事会的电话快打爆了。”
展厅中央,国家文物局的王教授被记者围在鎏金香炉前,放大镜在炉耳接缝处停了三秒,眉头拧成死结。“这胶质不对劲。”他把放大镜往口袋里一塞,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唐代修复讲究‘以古配古’,天然鱼鳔胶温润贴器,与银鎏金的光泽能融成一体;这接缝处反光发僵,硬得像块塑料——顾氏连修复材料都敢糊弄,还谈什么‘传承古法’?”
顾氏文保部副总立刻扑上来打圆场,擦着冷汗赔笑:“王教授误会了!苏小姐用的是‘改良鱼鳔胶’,融了现代技术,耐用性翻倍!”话音刚落,展厅入口传来整齐的脚步声,两名保安伸手要拦,傅沉舟只亮了亮文物局的工作证,保安的手就僵在半空。“文物局特许的技术监督,需要给你看批文吗?”傅沉舟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
林浅推着银色工具箱走在最前面,滚轮碾过红地毯的声响不算大,却像敲在所有人的心尖上。工具箱侧面“林氏古法修复”的铜牌磨得发亮,是父亲传下来的老物件。她没看脸色瞬间惨白的苏晴,径直走到展台中央,将箱子“咔嗒”扣在地上——金属锁扣的声响让现场瞬间安静,箱盖掀开,便携式显微镜、试剂瓶、细针载玻片码得整整齐齐,最上面的蓝布锦盒格外打眼。
“改良鱼鳔胶?”林浅的目光扫过香炉接缝,声音清冽得像淬了冰,“不如做个溶解测试,看看它是能传世的古法胶,还是一戳就破的化学垃圾。”她的指尖落在显微镜上,动作稳得不像话——和苏晴的慌乱形成鲜明对比。
苏晴猛地后退一步,高跟鞋跟在地毯上划出刺耳声响,差点绊倒自己:“你怎么进来的?保安!把她赶出去!这是顾氏的专业论坛,不是你撒野的地方!”她的声音发颤,却还扬着下巴装强硬,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她怕的不是保安,是林浅手里的那些“证据”。
“专业论坛,就该讲专业道理。”王教授往旁边让了半步,给林浅让出核心位置,眼底的赞许藏都藏不住,“林小姐是林正明先生的独女,五岁跟着父亲泡修复室,十五岁能独立清理宋代瓷片,文物局认证的唐代文物修复师——她比在座多数人都有资格谈‘专业’。”
记者们瞬间沸腾,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镜头全对准展台。林浅没受干扰,捏起细针挑取香炉接缝处的残留物——细针在她指间稳如磐石,挑取的胶质小得像米粒,却精准落在载玻片中央。“唐代鱼鳔胶以松花江鳇鱼鳔为料,三月蜜泡七日,加陈桑灰熬制,遇75%酒精三分钟内必融,无沉淀。”她一边说,一边用滴管往载玻片上滴酒精,“现代环氧树脂胶耐酒精,遇酒精会析出白色絮状沉淀——现在,我们等三分钟。”
不到两分钟,《文物周刊》的记者就抢着凑到显微镜前,只看了一眼就惊呼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