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贾岛把每字嚼出滋味的“诗疯子”(1 / 4)

    第122章贾岛把每字嚼出滋味的“诗疯子”(第1/2页)

    在唐朝长安的街上会看见一个骑驴的书生,驴走得慢悠悠,他比驴还慢,手里攥着支笔,嘴里念念有词,一会儿皱眉摇头,一会儿拍大腿,别怀疑,这八成就是贾岛。

    这人一辈子就干两件事:要么在考科举的路上,要么在抠诗句的坑里。别人写诗是“灵感来了就动笔”,他写诗是“一个字能熬三天夜”;别人写风景是“花开得好看”,他写风景是“草径荒园里藏着静”;别人写感情是“我想你了”,他写感情是“木兰舟飘到潮水头”。他这“清奇僻苦”的诗风,到底是怎么炼出来的——不是天赋,是熬出来的;不是技巧,是较真出来的。

    “推敲”的背后:不是选字,是跟自己死磕

    提到贾岛,没人绕得过“推敲”的故事。这事儿不是编的,是真真切切发生在长安街头的“社死现场”,还差点让他吃了官司。

    那是元和年间,贾岛刚还俗没几年,天天骑着一头瘦驴在长安晃悠,不是为了逛风景,是为了找写诗的灵感。有天他去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朋友没在家,他站在人家门口,看着黄昏的月亮挂在树上,鸟窝安安静静的,突然来了灵感,提笔就写了两句: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写完他就骑驴往回走,走了没两步,又觉得不对——“推”门?还是“敲”门?

    他坐在驴背上,手比划着“推”的动作:僧人半夜回来,轻轻推开门,怕吵醒主人,挺安静的,符合这夜里的氛围。

    可再一想“敲”:手里拿着门环,“咚、咚”敲两下,声音在夜里传得远,反而更显得周围静,这不更有味道吗?

    就这么着,他在驴背上跟自己较上劲了。一会儿嘟囔“僧推月下门”,一会儿念叨“僧敲月下门”,手一会儿往前推,一会儿往门上敲,连驴走到哪儿了都没注意。

    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驴闯进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里——那是韩愈的仪仗队,韩愈当时是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副部长,出门的排场大得很。

    衙役一看有人闯仪仗,立马就把贾岛揪下来了,按在地上要打。贾岛这才回过神,赶紧喊“别打!我在琢磨诗句呢!”

    韩愈听见动静,掀开车帘一看,是个穿得寒酸却眼神发亮的书生,挺好奇,就问他:“你琢磨什么诗句,这么入迷?”

    贾岛赶紧把“推”和“敲”的纠结说了一遍。韩愈一听,也来了兴致,没怪他闯仪仗,反而跟他一起琢磨:“你想啊,夜里多静啊,‘敲’有声音,一有声,反而显得更静,这叫‘以动衬静’,比‘推’好!而且僧人拜访朋友,敲门是礼貌,总不能直接推门进去吧?”

    贾岛一拍大腿:“对!就是‘敲’!”

    就这么着,“僧敲月下门”定了,“推敲”这个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