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晋商之富(1 / 3)

在山西这块地面上,盘踞着几条真正意义上的“地头蛇”

,其中根基最深、权势最盛的,莫过于蒲州的张家与王家。

嘉靖、隆庆年间,王崇古官至宣大总督,位高权重,一手主导了与蒙古俺答部的“隆庆和议”

这看似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国策,实则为其家族乃至整个晋商集团,撬开了“合法”

乃至“半官方”

的对蒙贸易大门。

王家也借此积累了惊人的政治资本和泼天财富,其影响力在边镇根深蒂固。

而张家的上一任家主张四维,更是于万历年间位极人臣,官拜内阁辅!

张家与王家世代联姻,强强联合,形成牢不可破的“官商一体”

格局。

张家坐镇蒲州,垄断河东盐利,掌控晋南绸缎贸易。

他们充分利用张四维遗留的庞大政治遗产,将影响力渗透至边镇各个关节。

河东盐、晋南棉布等本应严控的战略物资,被他们堂而皇之地走私至蒙古俺答部,甚至再经由蒙古之手,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辽东的后金。

其粮仓规模之大,冠绝晋南,其走私通道之“顺畅”

,据说连沿途巡检的官兵都需对其驼队“礼让三分”

,不敢深查!

还有那“范、王、靳、乔、梁、田、黄、翟……名号或有出入,然范、王、靳、梁等几家,也是在张家、王家这两面“金招牌”

的荫蔽和引领下,迅膨胀。

他们彼此联姻、合伙、互通有无,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富可敌国的利益共同体。

他眼中寒光爆射,一字一句,掷地有声,揭露着令人窒息的真相:

“仅张家、王家、范家、靳家这四家,家资总和便远两千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其遍布天下的田庄、店铺、货栈、矿山!

八大家合力,其掌握的银钱物资,足以抵得上我大明数年之赋税!”

“太原、大同、汾州,粮仓林立,动辄存粮数十万石,蒲州张家的盐仓,官盐私盐堆积如山,足以搅动数省盐价。

这些,便是他们走私资敌、囤积居奇、操控市场的本钱!”

“旗下驼行马队,骆驼骡马数以千计。

一次走私,便能调动数千峰骆驼、数千辆大车,形成连绵数里的长龙,将国之膏腴,悄无声息地盗运出关。”

“每年用以贿赂朝堂高官、封疆大吏、边镇将弁、税关小吏乃至臬司衙役的‘冰敬’、‘炭敬’、‘节敬’、‘买路钱’,总数高达数百万两;

山西总兵官张应昌、副总兵王国梁对下属走私“知情不报”

,甚至默许亲兵参与护送,以“补贴军饷”

为名,实为分肥。

杀虎口参将陈洪范,此獠更是晋商走狗,其守口兵丁,明为盘查,实为放哨接应!

凡有晋商驼队,只需缴纳“买路钱”

,便可畅行无阻。

其营中,竟有晋商“供奉”

的账房常驻。

司税官更是胆大包天,对走私货物“免税放行”

而太原、忻州、代州等府州县的知县、知州们,享受着晋商通过“乡绅”

、“商号”

名义送上的丰厚“冰敬”

、“炭敬”

对境内粮仓异常出库、大批布匹铁器去向不明,视若无睹;

更有甚者,如介休知县,竟为晋商开具“赈灾粮”

、“军需品”

的假公文,助其蒙混过关。

一些驿站驿丞则提供快马、驿卒,甚至利用官方驿道,为走私驼队提供“加急”

转运服务,躲避沿途盘查。

而三司之一的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