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把小手枪子弹上膛,放在了袖筒里,坐在桌子旁,静静的等着谷春芬二人进来,
没想到进来的只有谷春芬一人,那个男的在外面把风,
谷春芬拿着手枪,冷笑着走进了石云,却突然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赶紧又退后一步,她端着手枪看着石云,冷笑的说道,
“你到底是什么人?我蝴蝶枪下不死无名之鬼!”
石云微微一笑,
“那我也让你死个明白,李春娇,我叫石云,是羊城市公安局刑侦处三科副科长,这一次是奉上级领导的命令来扫荡你们......
林淑芬站在南锣鼓巷的街头,望着夜色中的老胡同。路灯昏黄,照在青石板上,泛出柔和的光晕。街边的槐树已经开满了花,风一吹,花瓣轻轻飘落,像极了当年王秀兰走时那场雪。
她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香气,也夹杂着旧时光的味道。
自从《战火与记忆》出版后,她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快了许多。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不断,有年轻人想了解那段历史,也有老兵寄来自己的回忆录手稿,希望她能帮忙整理出版。还有一些纪录片导演、作家找上门来,想要将李振国和王秀兰的故事搬上荧幕。
可林淑芬心里清楚,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重要的,是让那些沉默的人开口说话,是让更多人意识到,历史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生活,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她决定组织一次“口述历史”活动,邀请全国范围内愿意分享的老兵、老干部、老工人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并由志愿者记录整理,最终汇编成册。
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刻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一些高校的历史系教授主动参与策划,几位年轻的纪录片导演也表示愿意无偿拍摄素材。更有不少大学生志愿者踊跃报名,他们说:“我们不想只从课本里知道过去,我们要听他们亲口讲。”
活动筹备期间,林淑芬常常熬夜整理资料。有时翻到王秀兰留下的日记,她会停下手中的笔,静静读一会儿。那些文字朴素而真挚,像是穿越时空的低语,在耳边轻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温度。
有一次,她在一本笔记本的夹页中发现了一张照片。那是王秀兰年轻时的模样,穿着一身军装,神情坚毅。背面写着一句话:
“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这个世界,请记得我曾为它燃烧过。”
那一刻,林淑芬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她终于明白,自己为何要如此执着地做这件事??不只是为了完成王秀兰的遗愿,更是为了不辜负那个时代所有默默无闻却坚定前行的人们。
几个月后,“口述历史?铭记行动”正式启动。第一站选在了北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