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婆吓得魂都飞了,大声喊着孙子躲开,龙吉祥咬着牙握着半把苗刀,誓死不退半步,
大丫和薛葵都闪到了他的身边,薛葵手里的流星锤已经轮了起来,就等着小鬼子下来给他一锤,
可是万万没想到,小鬼子僵尸控制不了落下的方向和地点,他直直的掉进了篝火堆里,只听小鬼子一声惨叫,又冲天而起,身上的军服已经成了一个火团,
小鬼子落下来的时候又掉进了火堆里,这火堆好像是有什么吸引力,小鬼子僵尸嚎叫着又冲天而起,他现在......
林淑芬回到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将从东京带回的资料整理归档。她亲自将那本日本学者捐赠的战地日记送进了研究中心的档案库,并安排专人进行扫描与翻译。这本日记的主人是日本帝国陆军的一名随军通讯员,记录了从1941年至1945年间他在东南亚战场上的所见所闻。日记内容详实,语言质朴,甚至有些段落带着诗人般的细腻与忧伤。
“战争不是只有硝烟和炮火,”她在研究中心的内部会议上说道,“它还有沉默、眼泪、挣扎和希望。我们要记录的,不只是战争本身,而是战争中的人。”
研究中心的“记忆之屋”已经初具规模。林淑芬亲自挑选每一件展品,并为每一件物品撰写说明。她坚持用第一人称叙述,仿佛那些物品的主人仍在诉说自己的故事。比如一张泛黄的照片旁,她写道:“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战友倒下的地方。他只是想去前线送一份电报,却再也没能回来。”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她还在“记忆之屋”中设置了一个留言区。参观者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问题或回忆,贴在一面墙上。林淑芬每天都会亲自阅读这些留言,并安排志愿者进行回应。她希望这个空间不仅是一个展示历史的地方,更是一个交流与反思的平台。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她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说道,“但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过去,来更好地面对未来。”
与此同时,“战地之声”项目的第二期培训也正式启动。林淑芬亲自授课,带领一支由三十名志愿者组成的团队,前往四川、云南、辽宁等地,继续走访战地通讯员的遗属与幸存者。
在四川的一座偏远山村,她见到了一位老通讯员的孙女。女孩今年刚满二十岁,是当地小学的语文老师。她将爷爷的日记和一封未寄出的家书交给了林淑芬。
“这是我爷爷在战地写的,”女孩轻声说道,“他临终前告诉我,这些文字比他的生命更重要。”
林淑芬接过日记,轻轻翻开。纸张已经泛黄,但字迹依旧清晰。她读到一段写道:“今天又失去了一个战友。他才十八岁,走的时候嘴里还念着母亲的名字。我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会结束,我只希望,有人能记住我们。”
林淑芬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女孩,眼眶湿润。她郑重地点头:“我们会记住他们。每一个名字,每一段故事,都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