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你们是巡逻呀,还是抢劫?(3 / 4)

在国际讲台上,内心既激动又忐忑。

    飞机降落在日内瓦机场时,已是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映照出金色的波光。林淑芬站在机场大厅,望着窗外的日内瓦湖,心中浮现出那些战地通讯员们在硝烟中奋笔疾书的画面。她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这一次,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研讨会的第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历史学者、和平教育专家、记者齐聚一堂。林淑芬的演讲被安排在第二天上午,她利用这一天时间认真聆听其他学者的发言,同时也在观察与会者的反应。

    她的演讲题目是《战地通讯员的遗产:在和平年代重述战争的真相》。她从金哲勋父亲的日记讲起,讲述了那些在战火中坚持记录真相的人们,如何用文字对抗遗忘,如何用生命守护历史。

    “他们的文字,不只是新闻报道,而是时代的见证。”她站在讲台上,目光坚定,“在今天这个信息泛滥、真假难辨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些战地通讯员的精神??一种不被权力左右、不被利益诱惑的真相守护精神。”

    台下掌声雷动。一位来自法国的历史学家在问答环节提问:“林女士,您认为在数字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护这些战地通讯员的遗产?”

    林淑芬答道:“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战地记忆数据库,将他们的文字、影像、录音数字化,让它们得以永久保存。同时,我们也要推动教育系统将这些内容纳入课程,让年轻一代理解战争的代价,珍惜和平的可贵。”

    她的回答赢得了一致好评。会后,许多学者主动与她交流,表示愿意加入“亚洲战地记忆计划”,共同推动这一项目的国际化。

    研讨会结束后,林淑芬在日内瓦多待了几天,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人员商讨合作事宜。她还参观了日内瓦的和平博物馆,与那里的策展人探讨如何将“记忆之屋”的展览理念推广到欧洲。

    回到北京后,她立即召开团队会议,分享此行的成果。团队成员们士气高涨,纷纷表示愿意为“亚洲战地记忆计划”的下一阶段努力工作。

    林淑芬决定将缅甸作为下一站。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缅甸在20世纪中期经历了多次军事冲突,许多战地通讯员在动荡中记录下不为人知的历史。她联系了仰光的一位历史学者吴敏登,对方表示愿意协助她收集相关资料。

    两个月后,林淑芬带领团队前往缅甸。仰光的街道上弥漫着热带的湿热,空气中夹杂着香料与木头燃烧的气味。她与吴敏登一同走访了多个村庄,采访了多位年迈的战地通讯员或他们的家属。

    在一次采访中,她见到了一位名叫素敏的老人。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战地通讯员的助手,如今已是八旬高龄。他拿出一叠泛黄的手稿,交给林淑芬。

    “这是我师傅留下的。”素敏用略显颤抖的声音说,“他死在一次轰炸中,但他的文字,还活着。”

    林淑芬接过手稿,小心翼翼地翻开。那是一篇关于缅甸内战初期的报道,字迹工整,语言朴实,却充满了力量。

    “我们会好好保存这些文字。”她郑重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