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板,咱们明人不说暗话,我诚心诚意的和您谈这件事儿,您却跟我耍混打科,未免有点瞧不起我王某人,
我知道你是东兴社的龙头,不过那又怎么样?民间的社团人再多,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我们军统想办谁?还没人能逃脱我们的手掌心。”
郭英南哼了一声。
“王处长,你这是在吓唬我吗?我郭英南在江湖上行走几十年,凭的就是信义二字,不是被吓大的,别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就算我知道,也不会把人交给你。”
王天......
窗外的风轻轻吹过,带来一丝凉意。林婉儿拉上窗帘,回到书桌前,继续翻阅那些泛黄的信件。她知道,下一个故事,就在这些纸页之间等待着她去讲述。
她轻轻翻开一页,上面写着:“李文轩,1966年被批判,1978年复职,1995年去世。”
她拿起笔,写下新的章节标题:
《火焰之后:重生》
林婉儿望着那一页纸,上面的名字让她心头一震。李文轩,这个名字她并不陌生。他曾在王志远的信中被提及,也曾在《火焰之后》的初稿中留下过痕迹。但她从未真正深入地去了解他。她知道,自己必须补上这一课。
她翻开笔记本,开始写下新的章节。
“李文轩的一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另一种缩影。他没有选择沉默,而是选择了妥协。他曾在权力的边缘徘徊,也曾亲手写下批斗他人的文字。但他并非没有悔意,只是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去面对历史。”
“1966年,李文轩被批判。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狂热。他作为某高校的领导,被指责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并被要求公开检讨。”
“他在检讨中写道:‘我曾经以为,只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就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但我错了。我忽视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也忽视了思想的自由。我向错误低头,也向权力妥协。’”
“他的检讨,被刊登在当时的报纸上,成为‘思想改造’的典型材料。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那之后,他被调往偏远地区的一所中学任教,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基层教学生活。”
“1978年,他被平反,并重新回到高校任职。但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学者,而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中年人。他没有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也不再发表任何文章。他只是默默地教书,偶尔会在课堂上讲起过去的经历。”
“他曾对一位学生说:‘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我曾经害怕,也曾经妥协。但我始终记得,那些被我伤害过的人。我希望你们能记住,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
林婉儿停下笔,脑海中浮现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