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绝境中的自我突破(2 / 4)

共鸣。

    这个系统一旦公开运行,就能揭穿那些靠经验、人脉和资本操控市场的旧规则。它不讲关系,只讲数据;不看背景,只看反馈;不问资历,只问真实触动。

    这才是真正动摇根基的东西。

    他忽然想起林晚最后一次来找他时说的话:“你知道最可怕的不是谎言,是什么吗?是真相没人愿意承认。”

    那时她刚提交完那份关于行业隐形暴力的研究提案,眼里有光,也有疲惫。“如果我们连故事都不敢说实话,那还能指望现实吗?”她问。

    三天后,她消失了。官方说法是“出国进修”,可她的社交账号停更,邮箱自动回复关闭,连母亲都说联系不上。而那份提案,连同所有相关讨论记录,都被标记为“**险内容”,永久封存。

    既然正面打不赢,那就换个战场。

    他把芯片收回笔中,旋紧笔帽,放进衬衫内袋,贴近胸口的位置。那里离心跳最近,也最不容易被搜查发现。转身朝安全出口走去时,脚步比来时稳了许多。

    外面雨已经停了,空气湿冷,楼道通风口吹出的风带着一股铁管久泡雨水后的锈味,混杂着远处垃圾桶散发的淡淡酸腐气。城市凌晨四点的气息,总是这样既衰败又清醒。

    他走出大楼,没打伞,也没叫车,径直往地铁站方向走。街道空旷,路灯昏黄,一辆环卫车缓缓驶过,刷子碾压积水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路过一家还在营业的便利店,玻璃门缝里飘出一点暖光,有个夜班保安坐在里面喝热饮,抬头看了他一眼,又低下头去。

    车厢里人不多,零星几个乘客各自蜷缩在角落,有的戴着耳机,有的闭目养神。他选了靠近车门的位置坐下,外套沾着水汽,贴在背上发凉。对面广告屏正循环播放某部新剧预告,主角站在高楼边缘,仰头望天,背景音乐激昂澎湃,鼓点密集如战鼓。

    他看着那画面,忽然想起半年前自己第一次给艾迪演示数据分析模型时的情景。

    那天傍晚,办公室只剩他们两人。窗外夕阳洒进来,照在投影幕布上,图表流动如河。他调出一组对比数据:传统编剧团队预判的高潮节点vs系统预测的情感峰值位置。两者偏差高达63%。

    “你看,”他说,“我们一直以为观众会在‘复仇成功’那一刻最激动,但实际上,让他们真正动容的是‘放下刀’的那一瞬。”

    艾迪怔住了。她盯着屏幕良久,忽然轻声说:“如果真能知道观众在想什么,也许我们就能拍出不一样的东西。”

    那时她说这话时的眼神,是真的动容。

    不是敷衍的认可,也不是职业性的鼓励,而是一种近乎信仰般的震动——就像一个人终于听见了自己长久以来内心回响的答案。

    但现在他知道,现实不会因为动容就改变。

    资本不会允许一个透明化的创作流程存在,因为它意味着权力的分散。决策不再由少数人闭门敲定,资源分配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