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这些僵尸是小鬼子培养出来的(2 / 4)

sp;  林淑芬看着他们,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欢迎你们加入。”

    与此同时,纪念馆的数字档案库也在不断扩展。那位旅居美国的华人学者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介绍了几位海外历史研究专家参与项目。他们通过远程协作,协助整理部分英文资料,并翻译成中文,使档案库的内容更加国际化。

    “我们的目标是,让全球的研究者都能访问这个平台。”赵志远在一次团队会议上说道,“历史不是某一个国家的记忆,它属于全人类。”

    林淑芬点头:“我们要让这段历史,真正走出展馆,走向世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纪念馆开始与几所高校合作,共同开发一个互动式历史学习平台。该平台不仅提供数字档案库的访问权限,还设有虚拟展厅、历史问答、互动地图等功能,让学生和研究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战地通讯的发展历程。

    “我们还可以加入一些情景模拟。”赵志远兴奋地说,“比如让学生扮演通讯员,在模拟环境中完成一次电报发送任务。”

    林淑芬笑道:“这样他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当年通讯员的工作有多重要。”

    项目开发过程中,林淑芬收到了一封来自一位老通讯员家属的信。信中提到,他的父亲生前留下了一本日记,记录了他在战地通讯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希望纪念馆能将其收录进数字档案库。

    “这本日记,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信中写道,“他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

    林淑芬看完信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立刻安排团队前往拜访这位家属,亲自接收了这本泛黄的日记。日记中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每一行都透露着那个时代的温度。

    “今天,又有一名通讯员牺牲了。他才二十三岁,刚来不久……我们不能停下,因为每一秒都可能改变战局……”

    林淑芬轻轻抚摸着日记本,眼中泛起泪光。她知道,这不仅是一页页文字,更是一段段鲜活的记忆。

    “我们会好好保存它。”她对家属郑重承诺,“也会让更多人读到它。”

    日记被扫描进数字档案库,并附上了详细的注释和背景介绍。很快,它就成为平台上最受欢迎的资料之一,许多学生和研究者纷纷留言,表达对这些无名英雄的敬意。

    与此同时,纪念馆的研究中心也在不断取得突破。几位历史学者通过对大量电报稿和通信日志的分析,发现了一些之前未被公开的战场细节,甚至修正了部分历史记载中的错误。

    “这段历史,需要被重新审视。”一位研究员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道,“我们过去更关注战斗本身,却忽略了背后的信息传递系统。而正是这些通讯员,让整个战争机器得以运转。”

    林淑芬作为特邀嘉宾,也在会议上发表了演讲。她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普通讲解员,成长为纪念馆的负责人,如何一步步推动这段历史的传播与研究。

    “我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