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陛下宜有自谋(2 / 4)

nbsp;眼见一场小小的风波被诸葛亮轻易化解,刘禅的好奇心又冒了出来:

    “不知丞相认为将来应该先出兵河东,还是河南?”

    诸葛亮闻言,下意识瞥了一眼黄门侍郎董允。

    后者立即会意,带着左右近侍退出门外。

    诸葛亮这才对后知后觉的刘禅开声道:

    “陛下垂问,臣不敢不答。”

    “臣窃以为出河东更好。”

    刘禅:“为何?”

    “兵者,诡道也。”诸葛亮低声应道。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若先出河南,只能叩潼关,走狭道,将领用兵无所变化,则敌军防备也无前后左右之患,不利于我。”

    “陛下可还记得前度关中大战,先帝和诸位将军是如何用兵的吗?”

    刘禅脱口而出:“多路齐出,使魏军顾此失彼?”

    诸葛亮点点头:“还有吗?”

    刘禅苦着脸沉思片刻,忽而想起将领中除了关羽之外,似乎还有一人未曾参与此事,继而又想起此人在攻占长安时候的谋划,抬头道:

    “如卫将军所设的砲阵,看似要砲砸长安,其实是诱杀曹真……是吗?”

    诸葛亮颔首笑道:“麋师善确实擅长奇正相合。”

    “所以用兵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若失去变化,只知一味硬冲硬打,那敌人就能轻易找到应对的办法,继而事倍功半。”

    “这正是臣偏向于出河东的原因。”

    刘禅恍然。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君臣对策突然就变成了师傅考校弟子的画风。

    但他早已习惯,丝毫不觉得有问题。

    便道:“既然丞相已有主张,何不宣之于众?如此,上上下下也好早日开始备战。”

    闻得此言,诸葛亮难得有些迟疑,缓缓道:

    “臣方才说用兵之道注重诡诈变化,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将领,却不多。”

    “而河东一路虽然更富有机变,却也因此存在更多变数,反而不得不谨慎用兵,谨慎点将。”

    “除此以外,大将军尚未在此事上有所表示,臣恐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