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注,砸在南方群山间的小县上,仿佛天穹倾覆。
雷声滚过山谷,惊起林鸟四散。
那座名为“识心会”的草堂,在狂风中摇晃数息后轰然倒塌,茅顶掀飞,木柱断裂,尘土混着雨水冲进残垣。
会长伏在坛前,右腿被压断的梁木死死卡住,疼得冷汗直流。
他口中仍喃喃念着“九重观心”,试图以冥想止痛,可剧痛撕裂神志,连呼吸都开始颤抖。
门外风雨呼啸,却无一人前来——那些曾日日叩拜空碗的信徒,此刻要么蜷缩家中瑟瑟发抖,要么早已随家人避往高地。
他们没来,不是不信,而是信得太深,以至于忘了自己还有双腿可以走动,还有手可以抬物。
而真正赶来的人,却是曾经被会长斥为“心不净、根不正”的异见村民。
他们扛着粗绳、木杠,踩着泥泞奔至废墟前,二话不说开始清障救人。
领头的是个瘸腿汉子,原是共修坊最早加入的成员之一,因质疑“绝食通灵”被逐出集会。
他一边撬动梁木一边冷笑:“你教我们看虚空中飘的光,可苏姑姑教的是怎么在雨天前堵好屋顶。”
白砚站在远处高坡上,斗篷紧裹,静静望着这一切。
雨丝顺着他的帽檐滑落,模糊了视线,却清晰了心境。
他手中还攥着一本薄册——昨夜悄悄塞进村塾门槛的《止观录·实务辑》,是他根据零散笔记重新整理的手抄本,里面没有一句箴言,全是具体到“田亩排水坡度”“屋基夯土比例”的条陈。
这才是她当年在尚宫局教小宫女们记账时的样子:不讲天道,只讲人道;不谈神通,只论实策。
他望着草堂废墟被一点点清理出来,望着村民们将重伤的会长抬上担架,望着孩子们从湿透的稻草堆里翻出半页残卷,好奇地念出声:“……春汛将至,宜疏沟渠,忌壅塞。”声音稚嫩,却像一道微光刺破混沌。
白砚转身离去,脚步轻缓,不再回头。
三日后,京城太极殿。
萧玦正在批阅边关军报,朱笔悬于纸上,久久未落。
窗外暮色沉沉,宫灯次第亮起,映得御案如覆金霜。
内侍轻步进来更换烛台,低声道:“白砚密信已至,藏于旧樟匣中。”
他点头,放下笔,启封取出一卷素笺。
字迹潦草,仅寥寥数语:
“识心会散。会长断腿,民救之。草堂改建学堂,首课拟授‘堤防十二法’。
——火已熄,种已埋。”
萧玦盯着那行“火已熄,种已埋”,良久不动。
然后,他忽然笑了。极淡的一笑,转瞬即逝,如同寒夜里星子闪过。
他提起朱笔,在奏章空白处批下一字:“准。”
随即合卷,起身踱至窗前。
夜风扑面,带着初春特有的清冽。
远处宫墙静默,檐角铜铃轻响,似有若无。
就在这寂静之中,殿外忽然传来杂乱的脚步声,由远及近,踏碎了夜的安宁。
紧接着,是一阵跪地的窸窣声——许多人齐刷刷伏下身去。
萧玦眉梢微动,未语。
窗外阶下,数十名年轻史官俯首而跪,手中捧着尚未装订的册页,脊背挺直,神情肃然。
为首者仰头,声音清越却压抑着激动:“臣等参见陛下!今有新修《大靖通鉴·识政篇》初稿呈览,恳请御览定名!”
风穿过宫殿之间的空廊,卷起纸页一角,如蝶欲飞。
萧玦立于窗内,玄袍垂地,面容